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pg电子模拟器在线试玩 > 新闻动态 > 大儒请女婿吃饭,指着菜说:因荷而得藕,女婿下联令人拍案叫绝_程敏政_李贤_皇帝
大儒请女婿吃饭,指着菜说:因荷而得藕,女婿下联令人拍案叫绝_程敏政_李贤_皇帝
2025-07-06 23:07    点击次数:72

好的,我将按照你的要求,将每段内容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改写,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,但总体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
---

明朝著名大臣程敏政从小就显得非常聪慧过人,因被誉为“神童”,得以被当朝皇帝召见。大学士李贤对他的才华十分赏识,甚至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。一次宴会上,李贤专门出了一副对子来考验程敏政的机智与才情。

李贤作为天顺年间的首辅大臣,掌握着当时朝政的重权。他刚刚入阁,就激化了夺门集团的内部分裂,并且在夺门之变后,赢得了明英宗的高度赞赏和重视,成为当朝政坛重要人物。

在古代,许多世家通过联姻来巩固家族政治地位,强化门阀势力。李贤文采出众,官位显赫,他所促成的婚事往往引起朝野震动。此次,他慧眼识才,选中了名臣程敏政作为女婿。二人在正式结亲之前,还因为一场对对子的小趣事,留下了一段佳话。

程敏政出生于官宦世家,是南京兵部尚书程信的儿子。十岁那年,他随父亲赴四川任职。当地巡抚罗绮被他的聪慧所震惊,将他作为神童向朝廷举荐。与他一同被推荐的,还有后来名声显赫的李东阳。

展开剩余86%

英宗皇帝对这些神童极为欢迎,兴奋地亲自召见他们,并现场出了一副对子考验他们的才华。大殿中,英宗看到直隶总督献上的一只大螃蟹,随口吟出上联“螃蟹一身麟甲”。这个上联并不算深奥,皇帝觉得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,难度适中。

程敏政立刻答出下联“凤凰遍体文章”,立刻赢得了皇帝的赞赏。李东阳也接着对出了“蜘蛛满腹经纶”,英宗顿时感叹这两个童子非凡,不仅才华横溢,且面对皇帝出题毫无畏惧,发挥自如。

民间传言,英宗当场预言:“将来这两个童子,一个必为宰相,一个将做翰林。”事实也验证了预言:李东阳最终成为内阁首辅,程敏政则出任翰林学士。

英宗不仅亲自简单考验二人,还特别下令内阁大臣出题监考。二位神童挥毫泼墨,一气呵成完成文章,众位阁老看后连声称赞,并将文章呈报皇帝。英宗非常满意,遂命他们留在翰林院学习。

在明代史上,程敏政是第一位以神童身份被荐入翰林院的学子。纵观明朝乃至中华五千年历史,能有如此成就的天才凤毛麟角。

当时,李贤和另一位学士彭时对这两位年轻神童寄予厚望,认为他们将来必成国家栋梁。李贤尤其看重程敏政,后来更有意将其纳为女婿。

一次宴会上,李贤设宴款待程敏政等宾客,菜肴陆续上桌。李贤看着桌上的藕片,试探性地对程敏政出了一副上联:“因荷而得藕?”意在考察其才思。

程敏政见桌上有杏子,灵机一动,笑着指着杏子应道:“有杏不须梅。”这副对联不仅工整对仗,而且蕴含深意,令在座宾客拍手称妙。

这副对联的含义颇具巧思。上联“因荷而得藕”与“因何而得偶”谐音,实质是在问:“我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你,你凭什么配得上她?”程敏政的下联“有杏不须梅”则谐音“有幸不须媒”,意思是:“既然得到了您的赏识,我便三生有幸,不需要媒人撮合。”

这问答间,翁婿两人妙语连珠,斗得不分上下。李贤大喜,连连夸赞程敏政的才华,最终将女儿许配给了他。

程敏政不仅以神童闻名,还于明宪宗成化二年(1466年)丙戌科考中,名列进士第二名。乡试名列榜眼,殿试亦高中第二,被授翰林编修,参与修纂《英宗实录》,因此升俸一级。九年后,他任满返朝,又晋升为侍讲,担任经筵讲官。

不久,他主修《续资治通鉴纲目》,书成后升任左春坊左谕德,担任东宫讲读官。在翰林院中,程敏政以渊博学识独领风骚,备受尊重。

但“朝代更替,官场变幻”。1488年孝宗即位后,程敏政的处境不如以往顺遂。作为名臣之子,且才华横溢、为人正直,难免引起同僚嫉妒。

弘治元年(1488)冬季,御史王嵩带头以雨灾为由弹劾程敏政,结果他被迫致仕。四年后,他才得以复职。弘治八年(1495),程敏政母亲去世,朝廷正筹备修纂《大明会典》,召他担任副总裁官。他上奏请求辞职,回家守丧。三年后守孝期满回朝,任礼部右侍郎,兼侍皇太子讲读。

重返朝廷后,孝宗皇帝对他格外器重,常赐宴款待,赐茶慰劳。程敏政曾作诗记述恩宠:“日上罘罳晓色深,湛恩稠垒驾亲临。对衣红濯天机锦,束带分黄内帑金。久幸清班容宦履,渐渐华发点朝簪。经生启沃寻常事,消得君王念苦辛。”诗中展现出皇帝对他的信任与厚爱。

可惜好景不长。几年后,程敏政再次遭遇大祸。这次牵涉到了另一位著名文人唐寅,即广为人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。

弘治十二年(1499)春,皇帝命大学士李东阳与少詹事程敏政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。此时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泄题给举人唐寅、徐经,掀起了明代著名的“弘治己未会试科考鬻题案”。

皇帝震怒,立即下诏禁止程敏政参与阅卷,并指派李东阳及其他考官重新审核程敏政录取的考生。经查,中华昶提及的唐寅、徐经试卷均未录取。

言官不甘心,再由给事中林廷玉列出程敏政六大嫌疑点。最终,程敏政、华袒、徐经及唐寅皆被投入大狱。

唐寅文才出众,名声不逊于程敏政。虽说文采佳未必考试夺魁,但唐寅确实学识过人。弘治十一年(1498)乡试中,他夺魁,座主梁储称赞其文章,还推荐程敏政一同观赏。之后程敏政任会试主考官,便有了泄题传闻。

唐寅因涉嫌泄题被判刑入狱,谪为小吏。这对他来说耻辱难当,遂弃官归隐,在家乡建造“桃花坞”,与朋友豪饮放浪,后留下《桃花坞》诗集。

程敏政出狱后再度被勒令致仕。此事对他打击巨大。出狱不久,心中郁结难释,患疽病不治身亡,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。

关于此案,有说法称唐寅遭牵连,江阴宦商徐经曾贿赂程敏政家僮得题;也有观点认为程敏政被陷害,是有人妒忌权位,指使华袒弹劾。

真相如何,已无从考证。但毫无疑问,这场科场风波断送了程敏政和唐寅两位才子的仕途。

程敏政一生仕途多艰,充满悲剧色彩,令人惋惜。更遗憾的是,此案导致他的学术地位受损,他的思想与学说长期被埋没。

当年,他所作文章皆获同辈推崇。其编纂的《皇明文衡》《咏史诗》《宋遗民录》《程氏统宗谱》《程氏贻范集》《篁墩稿》等作品,至今仍为历史爱好者和专业学者所珍视。

程敏政著述丰富,史学、理学、文学造诣深厚,是明代重要学者之一。其著作在明清时期多次被抄录刊印,广为流传。

他所编的《宋遗民录》和《宋纪受终考》均成书于“土木之变”后。《宋遗民录》作为史上第一部遗民事迹总录,通过选取人物立传,旨在提供政治借鉴,激励士人。程敏政强调忠诚报国是宋代人文社教的核心,以仁爱立国,认为书中记载的忠义事迹足以激发读者的忠心与义气,振奋末世颓靡之风。

这部作品对后世遗民录的编纂影响深远,甚至将遗民的守节义举视为对国家的神圣责任和庄严使命。

《宋遗民录》不仅开启了后世对遗民研究的先河,还补充了官方史书中缺失的宋代遗民史料,为学界研究宋末历史提供宝贵资料。

另一部不可不提的巨著是《新安文献志》,这部作品耗费程敏政三十年心血,记载历代徽州乡贤的诗文传记,为今人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

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,涌现了无数千古风流人物,他们或文采斐然,或战功赫赫。尽管时间会带走他们的生命,留下的功绩和著作,却能让他们永垂青史。

---

如果你需要,我可以帮你进一步调整或浓缩某些部分,或者帮你做成更流畅的散文风格。你觉得怎么样?

发布于:天津市